今天看到好几篇P2P的帖子,这个事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14年的时候,我一个前女友的姐夫在西南直辖市趁着P2P的东风也办了个P2P公司,然后,前女友就开始了日常炫耀,ATM机装进了公司了,公司又买了豪车了,等等。当时,做业务拓展到了我这,我问她:收钱很容易,韭菜毕竟很多,但是,你怎么把钱放出去?放给谁?你敢放贷的人自然能借到利率更低的资金,借不到的你敢放贷给他吗?
半年后,最风光的时候过了,前女友和公司员工一起,整天上街推销贷款业务了,因为收进来的钱放不出去了,抵押贷款的利率还不够资金成本。
一年后,这个潦草起家的P2P公司清盘了,以亏损告终。
现在,这个当年风光无限,开着豪车扫荡重庆高消费场所的老板无工作无收入,靠着撸网贷套信用卡过日子。、
P2P我一开始就不参与,除了理性的知道这个业务模式无法维持外,还因为这种事见过几次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发生在ZJ省的抬会风波,就是第一次,当时ZJ省各个县乡,都有大大小小的抬会老板,高息收揽资金,然后分红,雪球越滚越大,直到入不敷出。模式和P2P一样,支付的资金利息就是后来加入的人的本金,本金扩大的规模赶不上利息支出的时候,就开始陆续倒闭,大量出借人的资金被吃掉。核心地就是ZJ省WZ。
下一个就到了九十年代,这个事估计就有不少人知道了,就是中央背书,农业部牵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了,九十年代,在政策引导的背景下,全国铺天盖地开展农村合作基金会业务,以高息揽储和银行竞争,再放贷给关系户或者基层政府,没几年,轰然倒塌,大量存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金到今天没收回,很多农村起步跑运输的办厂的,靠的就是这种资金。有政府背书的就有信用了吗?错了,基金会关闭后,跟今天的P2P一样,钱没了。很多人存进去的钱到今天没拿到,倾家荡产的比比皆是。十几年前,还有经济学家呼吁使用财政资金来偿还当年的储户本金,没得到半毛钱回应。很多吗?不多,全国就一千多亿,不够一个星期的三公消费。
P2P还会有结果吗?
投资就是谁也别信,弄清楚赚钱的逻辑是什么,要花多少钱,赚的钱是从哪来的,你的资金是不是别人需要的符合别人利益的优选资金。
你还在信各种虚拟币吗?你还在信各种一年全额返现吗?
阳光下无新鲜事,P2P不过是轮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阳光下无新鲜事,P2P不过是轮回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