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美国
仿佛正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
一边是拜登宣布上台后的“百日计划”
一边是特朗普下台前最后的疯狂
当地时间12月7日美国财政部宣布
对14位中国全国人大官员实施制裁
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
提起丁仲礼院士
可能不少小伙伴感到比较陌生
但是如果说起几年前
丁仲礼院士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
发表演讲,批评碳排放霸权
并在接受柴静采访时
发出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质疑——
“中国人,是不是人?”
大家一定有所印象
除了为中国人的发展权发声之外
这名投身中国地质研究的科学家
更是将自己一辈子的青春
奉献给了我国西北最荒凉的那片土地
今天借此机会
主页君将会讲一讲他的故事
相信看完后你就会明白
何为中国脊梁!
从知青到大学校长
出生于浙江绍兴农村
一户普通农民人家的丁仲礼
并没有赶上我们如今这个好时代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种地出身”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
丁仲礼的童年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
虽然爷爷并不识字
但却用言传身教
让丁仲礼懂得了如何待人接物
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
每当有乞丐上门讨饭
无论家中多么困难
爷爷也会多多少少给人家一口饭
于是,从幼时起
关于民生和人文关怀的种子
便在丁仲礼的心中生根发芽
怀着这份人文之心
丁仲礼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在那个并不十分重视教育的时期
依旧保持了优良的成绩
然而动乱的年代
让无数青年学子无缘大学的校门
丁仲礼也是一样
1975年
18岁的丁仲礼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
好在他并没有被埋没在田间地头
由于在中学的成绩优秀
他被公社中学聘为语文代课老师
为家乡的孩子们
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人文素养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
作为公社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
丁仲礼自然报考了文科
并考取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没想到
在检查身体的时候
丁仲礼不知为什么被查出血压偏高
很遗憾没能通过当年的高考体检
无缘大学校园
第二年
《人民文学》杂志第一期刊登了
记录陈景润故事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文章一经问世
立即引起了极其热烈的反响
甚至还有读者能将全文背诵出来
丁仲礼也不例外
受到陈景润事迹影响
他也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
在1978年高考中报考理科
这一次
他顺利被浙江大学地质系录取
在大学时期
丁仲礼也和所有恢复高考后的学子一样
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学习
丁仲礼曾回忆道:
“除了三餐吃饭
每天长跑一次
基本上所有时间都与学习有关的
走路的时候
食堂吃饭排队的时候
都要把英语单词拿出来看一眼
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生活状态。”
1982年
从浙江大学地质系毕业的丁仲礼
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
定在了中国黄土研究领域
师从著名的黄土专家刘东生院士
要知道
我国的西北黄土高原
可是全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地貌
虽然中国黄土研究在19世纪就已起步
但在那时
中国黄土的研究话语权
主要被国外学者把持着
国内从事的人员较少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才逐渐建立起了独立的系统性研究体系
硕博士毕业后
丁仲礼顺理成章地留在了中国科学院
继续担任研究员
加入到中国黄土研究事业的丁仲礼
从来都不惧艰险
1986年
刚刚开始跑野外的丁仲礼
就曾遇到了一次严重的事故
在陕西省富县直罗镇考察时
因一场突发的车祸被甩出了车外
那一次
丁仲礼在医院里躺了3天,没能动弹
1996年,在陕西渭南
丁仲礼在一个黄土陡坡上采集样品时
脚下一滑,栽下山崖
直接从坡顶摔下去了将近一百米
同事们好不容易把他送到医院
医生严肃地说:
“你这是颈椎骨折,危险得很
搞不好要全身瘫痪。”
那一次,丁仲礼趴在病床上整整5个星期
投身中国黄土研究的几十年中
丁仲礼院士搜集到的黄土样品足有1.8万多个
他的足迹也几乎遍布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与我国的沙漠、黄土高原地区
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1.8万个黄土样本的基础上
丁仲礼院士和团队成功地
建立了中国黄土高原260万年来集成气候记录曲线
被地质领域的国际专家誉为
“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
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
正是因为他和身后这群
不惧艰难险阻一心投身研究的科学家
才慢慢地让我国黄土研究水平
达到了世界领先行列
并为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受到了世界的积极认可
2014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
聘请丁仲礼院士担任校长
在黄土高原上的摸爬滚打
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深埋心底的学术情怀
在学校的招生宣传会上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和家长:
“学校的本科肯定不会好'混'
要问问自己
是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的人
如果想做生意、想学金融、想当公务员
就不要报考这所学校”
怒怼柴静:“中国人,是不是人?”
正是因为丁仲礼院士的种种经历
让他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
有着更加深刻的见解
他更懂得人才发展和经济发展
对一个国家究竟是多么重要的事
也更能在西方社会想尽办法制约中国发展时
看透西方社会的伪善双标
几十年前
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大规模工业建设
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上升
欧美国家开始逐渐地将高排放工厂
迁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换回了自己本土的蓝天白云
但为了限制全球碳排放总量
并以此制约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成立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给人口稀少的西方发达国家
分配了高达44%的排放份额
而剩下56%的排放量
留给了占全世界90%人口的
其他发展中国家
2010年
丁仲礼院士接受了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
在节目上,他与主持人柴静
围绕“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
进行了一段对话
在丁仲礼院士看来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讨论
说到底
就是在争论今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
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一个国家有多少碳排放的配额
就能使用多少能源
虽然表面上是个能源问题
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
更多的排放权就能给带来
生活的改善、福利的增加
甚至更多的工作机会
按照IPCC的规定
发达国家拥有着比发展中国家
多2.3倍的人均碳排放量
再加上以发达国家人民的
生活习惯和生产习惯
总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4.8倍
可谓牢牢占据了实际红利
也因此,人口众多
但剩余碳排放额度稀少的发展中国家
只能“节衣缩食”,发展受阻
配额不够用的话
就必须掏巨款购买更多的配额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丁院士直接开怼
由于在历史上
中国比发达国家少了太多碳排放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中国的人均排放量
完全有权利和发达国家一样多
罢了罢了,我们甚至还可以做到更优秀
在1990-2050年期间
我们的人均碳排放可以只占发达国家的80%
话说到这里
大家应该已经能听明白了
中国从来都不是要逃避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只是必须在竭尽所能的控制碳排放的同时
争取自身发展的权利
并做到比发达国家同期还要好
如果被发达国家设置的这套规矩牢牢捆住
我们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然而
主持人却似乎听不懂一般
通过“挖坑”试图引导丁仲礼院士承认
中国的碳排放量总额巨大
有必要减少总排放量
丁仲礼院士当然不会掉进这种语言的陷阱
直接发出了灵魂拷问——
“那我就要问你了
中国人是不是人?
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如果是,那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
就应该少排?
而发达国家的个体可以多排?
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
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
仅仅一句话
就道出了问题实质所在:
凭什么发达国家在飞速发展的时候
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碳排放
等到它们完成了国内建设和发展
也把地球环境祸害得差不多了
就强制发展较晚的发展中国家
缩减碳排放、限制发展
那么试问,捡起这个烂摊子并且受限于
发达国家这套规则的发展中国家
还要怎样让国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不是就西方社会
打着“拯救地球”的幌子
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国民发展的伪善吗?!
在采访的最后
柴静也问出了关于“拯救地球”的问题
认为如果各国不及时采取减排行动
那么地球的情况可能就变得更糟了
但作为气候学家的丁仲礼院士
却对此不以为意
至于如何拯救人类自己
在丁仲礼院士看来
也不是一个碳排放限额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依靠文明进步和发展
美国用封杀告诉国人
谁才是国家脊梁
如今
穷途末路的特朗普政府
再次疯狂插手中国事务
甚至悍然制裁14名中国官员
其中就包括了丁仲礼院士
仿佛要否定他们一直以来的贡献和影响
殊不知
在广大中国民众看来
美国越制裁
就越能代表这些人
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
无论是去年的华为
还是今年年初被制裁的“国防七子”
都代表了中国最先进了技术和科研
而这一次被美国财政部制裁的丁仲礼院士
不仅在中国黄土研究领域
深耕多年颇有建树
更是心怀民生
2012年
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丁仲礼院士
在回到家乡浙江嵊州时
曾赋诗一首——
《故乡行》
天地留仁心,故国得时贤。
改革纾民瘼,开放除国患。
悠悠三十载,野老开心颜。
但愿国运久,无叹民生艰。
一句“但愿国运久,无叹民生艰”
满怀对国家和人民发展的美好祝愿
中国近年来的崛起并不容易
从前,我们起步晚,已然不占优势
如今,以美国为首的强国又处处加以制约
更是令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好在,我们拥有大批如丁仲礼一般
甘愿为国为民奉献终生的科学家
更拥有无数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
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
用辛勤的劳作和汗水
换来了祖国今日的强大
无论美国如何制裁、打压
都无法击垮我们发展的决心
更摧毁不了我们对祖国的信念
“但愿国运久,无叹民生艰”
这是丁院士发自内心的祝福和期待
[天问·将进酒]被美国「制裁」的丁院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天问·将进酒]被美国「制裁」的丁院士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