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開心一笑]那个高呼“多拿1分,干掉千人”的衡水班长,10年后怎么样了?

  
  

 

  前两天看到一则视频,是衡水中学一个学生10年前后的对比发言。
  这个学生名叫李松,2011年的高考前,他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镜头前的李松说:
  高考很严峻,你多拿一分,就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人,或者更多人,所以每一分钟,对我们都很重要。
  

 

  这段话,当时被很多人拿来说衡水中学洗脑学生,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如今,10年过去了,李松虽然没考上当年志在必得的清华大学,却成了一名外交官。
  10年后的他再次发言,是以常驻联合国的外交官身份,祝福自己的母校以及老师们。
  

 

  10年的时间,当年那个把“多考一分,珍惜每一分钟”当成座右铭的高中生,已经站在了很多人难以企及的位置,正在实现他改变世界的愿望。
  作为应试教育“高地”,衡水中学十几年如一日地培养河北的高考冠军,也输送了很多像李松这样的人才。
  可是,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吃苦”教育,也一直备受争议。
  

 

  广东卫视《社会纵横》栏目曾做过一期节目——“‘考霸’的奥秘”。
  讲述的是,来自衡中的毕业生和家长们,面对各类专家质疑,现身说法,“衡水模式”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不堪。
  看完后我发现,“衡水模式”其实更像一种精神养分,动用各方面的努力,让学生把学习看成生命的激情。
  这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理念。
  

 

  苦,只是相对的
  那期节目也请来了当年在衡中393班当班长的李松。
  李松高考时,没有如愿考到清华。
  他被外交部唯一的直属高校——外交学院录取了。
  

 

  做客节目时,正读大三。
  节目开始,衡水中学紧凑的作息时间,看得几位人生阅历丰富、言语犀利的观察员直皱眉。
  他们毫不客气地痛批衡水中学太压迫、太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
  

 

  李松解释说,这种感觉,只在他高一军训时有过。
  

 

  军训一结束,他就完全适应了衡水中学的生活。
  

 

  李松还强调:我觉得衡水中学的节奏,才是我自己的节奏,正常、充实。
  在场的衡水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们,也都纷纷表示,衡中给他们最多的感受,不是压抑、难忍,而是温馨、有信念、怀念。
  

 

  

 

  

 

  那些时间紧凑、节奏分明的日子,给了他们很多精神上的支持。
  衡水中学规定,中午吃饭时间是12点到12点45分。
  

 

  可大部分学生为多争取点学习时间,会主动在10分钟之内,完成从教室到食堂、打饭、吃饭这一系列动作。
  

 

  为了学生们的健康,老师反倒要监督,不让学生们“跑饭”。
  现场一个自称“底层”男生的话,更是发人深省。他说:
  “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时,明码标价,除了211、985学校的毕业生,一概不要。之所以衡中这么苦,我们还要选择它,就是因为,如果轻松度过高中的话,我们这些底层孩子的未来,既没有保障,也没有人来买单。”
  

 

  这些人深知自己、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差距,所以,他们愿意展示自己的力量,去拿到想要的东西。
  这让我记起了纪录片《交换学校》。在英国历史悠久的贵族学校沃敏斯特里,也有着一套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制度。
  那里的学生,同样没感受到压抑和被束缚。
  相反,他们积极振奋,会走冷淡的“牛津步”,昂首阔步的身影里,有自信,还有骄傲。
  

 

  真正的梦想,其实是来自一种不得不做的信念。
  衡中、英国私校的学生们,可能正是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生活中,一步一步体会到跟梦想更加接近的那种精神满足吧。
  在他们看来,所有今天的苦,都是通往更高人生目标的必经之路。
  所以他们不会觉得苦,反而会觉得有一种价值和信念感。
  

 

  教育,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衡中的学生,被怀疑最多的,就是“人格不独立”。
  因为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熄灯,学生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被做了特别细的规定。
  甚至具体到了几分钟之内洗漱、整理完内务等,严格又苛刻。
  

 

  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执行就好。
  这给了很多人一种错觉:衡中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培养的是“考分机器”。
  

 

  其中一位专家还质问家长:你觉得让孩子在那个监狱似的学校苦读好呢,还是让他周游列国,增长见识好呢?
  可事实上,衡水中学除了正常课程外,还会定期组织不同的演讲、活动。每年各种交流、高校定期宣讲也很多。
  衡水中学活动的丰富性,远大于很多普通高中。
  

 

  衡中的学生们,也不是没有个性,只是他们心怀目标,暂时屏蔽了别的欲望,一心向理想看齐。
  正如节目中一个衡中学生家长所说:
  “教育要人性化,教育要发挥人的个性,这些都是对的。可如果我考不了211,考不了985,我就要在家里继续种地,这就是现实。”
  

 

  一个衡中的毕业生,说得更直白:只要高考制度存在,衡中就是一部分人最好的选择。
  教育的大方向,对父母来说大多是一致的,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适合社会的人才。
  可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占有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目标,自然也不同。
  对于家庭资源好的人而言,他们有很多可选择的路。小时候,他们只需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就可以。
  可对于大部分来自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才是一个阶段性的主要目标。
  所以,像衡中学生这样,为了目标苦读,不丢人。
  

 

  而三年如一日的自律,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能力和素质。
  就像李松,考入外交学院后,他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参与过多项大型比赛和论坛。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首届中文谈判大赛中,他勇夺冠军和最佳谈判手称号。
  2013年4月,凭借个人力量,李松组织举办了首届北京市高校外交谈判大赛,吸引了16所高校参加,非常成功。
  后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视察衡水中学,李松全程陪同。
  凭着努力学习,一步步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变命运,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所以,在教育的路上,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怕的不是高标准,而是没有帮助
  衡水中学的墙上挂满了条幅。
  用“追求卓越”“如日中天”“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等字眼,给同学们营造了一种信念感。
  

 

  每天早上跑操时,同学们会以班为单位喊口号,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声。
  既能锻炼肺活量,又是对高三紧张学习的一种释放。
  临近高考时,会有更多“贴心”的政策:
  老师会自发“组团”,陪学生一起跑操;会为学生购买统一的班服,自己也会统一着装,全程辅导学生。
  高考自习室更是提前布置,从卫生打扫到环境布置,无微不至。
  

 

  学生们会收到优秀毕业生发来的祝福视频。
  关于考试心态、方法、技巧,老师也会多次、无微不至地强调……
  这些琐碎的管理,其实,更是对学生周密的帮助。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学子的鼓励和安慰。
  就连睡觉时间,衡中都为他们“算计”好了。
  

 

  衡中校长前段时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人们看到我们5点40起床,却忽略了学生们是有一个小时的午休的,晚上10点准时睡觉,这是一个完整的时间链。”
  衡中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高标准不怕,怕的,是没有具体的帮助。
  

 

  节目看完了,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你不主动选择生活,便得被生活挑选。你不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只能眼睁睁地被别人左右。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赢,那就是有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
  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好的前途里,饱含着汗水、训练与学习。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愿10年后,我们也能收获更好的自己。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開心一笑]那个高呼“多拿1分,干掉千人”的衡水班长,10年后怎么样了?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