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今年最期待的大师之作,居然砸了?[28P]

在不少影迷的心中,大卫·芬奇几乎就是佳片的代言人。

无论是聚焦人性黑暗面的《七宗罪》

好评如潮的《社交网络》,还是令人心生寒意的婚姻惊悚片《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似乎总能为观众带来惊喜。

而从2014年起,这位鬼才导演就没拍过新片了。

庆幸的是,时隔6年,大卫·芬奇终于推出了一部聚焦影史的野心之作。

由网飞出品,一众好莱坞大咖加盟,是它——

曼克

 

自开拍之日起,芬奇的这部新作就让人吊足了胃口。

影片讲述的是编剧曼克创作《公民凯恩》剧本的全过程。

而对电影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剧作结构,都为后来者树立了极好的典范。

照理说,这样一部极具迷影气质的电影,芬奇本应该能够大展拳脚。

可没想到,本片的口碑却并不理想。

IMDb评分7.2,豆瓣评分7.5,成为大卫·芬奇电影序列中评分最差的一部。

 

影片效仿30年的好莱坞式开场,复古的黑白画风在全片一以贯之。

随着汽车驶入北佛得农场,故事的主人公曼克(加里·奥德曼饰)即刻登场。

 

他最近由于车祸而卧病在床,因此必须在他人的辅助下才能完成工作。

在豪斯曼先生的安排下,两位“女仆”相继亮相。

一位是负责曼克饮食起居的弗里达小姐

 

另一位则是负责帮助曼克打字的亚历山大女士(莉莉·柯林斯饰)。

 

紧接着,导演奥森·威尔斯打来电话,告知曼克写稿日程由90天压缩到了60天

挂掉电话后的曼克,神情十分忧虑,郁郁寡欢……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影片由主人公曼克的视角展开。

并由此开始,不断对30年代的好莱坞世界进行追忆和回溯。

从创作初心来看,《曼克》对标的影片应该是昆汀执导的《好莱坞往事》。

但在整体完成度上,它与后者之间则有着不小的差距。

 

首先,这是一部十分笨拙的电影

与此前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芬奇在本片中放弃了高效叙事。

更放弃了高超玄妙的剪辑技巧。

全片用一段段的闪回片段串联起整个故事。

 

这种极简的叙事手法,让影片的两条故事线清晰可见。

一条线讲述曼克如何在病床上创作出《公民凯恩》的剧本。

另一条线则通过呈现好莱坞的各色人物,完成了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致敬和书写。

 

可问题是,片中的这两条线之间,并未建立起内在的情感关联。

好莱坞大制片厂的高层,传媒大亨,导演,编剧,演员等诸多人物,似乎只是影片中浮光掠影的存在。

导演有意完成的,不过是一次次让观众从场景中抽离,然后再投入下一个场景。

 

这样所造成的结果,自然是让影片沦为了简单的场景拼凑。

整体观感上,十分零散。

其次,这还是一部人物塑造极其平庸的电影

影片请来奥斯卡影帝加里·奥德曼,来饰演这位极具才华的传奇编剧。

 

对于影迷来说,加里·奥德曼的演技毋庸置疑。

《这个杀手不太冷》《至暗时刻》中的表演,早已让他位列表演大师之列。

从片中,我们也能看到由他演绎的曼克,有着颇为鲜明的个性。

一方面,是嗜酒如命

 

另一方面,是言辞犀利,对好莱坞的嘲讽无处不在。

 

可很明显,曼克这个清高的知识分子和大卫·芬奇之前钟爱的角色大异其趣。

也似乎并非影片真正想要表现的重点。

于是,加里·奥德曼的表演虽然值得称赞,但这个角色却并未能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导演只是以他的回忆作为切入点,完成了对诸多政治议题的回应与表达。

最后,这更是一部刻意“迷影”的电影

和《罗马》《好莱坞往事》等影片一样,大卫·芬奇为了把影片“做旧”而下了一番功夫。

无论是贯穿全片的黑白摄影

 

强行加入的画面颗粒

还是为了营造老电影氛围的“回声”音效

胶片的换卷痕迹

 

以及闪回场景开头的剧本格式字幕,都共同完成了导演对复古影像的还原与致敬。

 

可问题是,由于故事内核的扁平与核心情感的悬浮。

形式化的影像反而令观众在观影层面产生阻碍,令人兴致寥寥。

虽然《曼克》有着不少肉眼可见的问题,但本片对于影迷来说,仍然值得一看。

一方面,影片在结构和形式上,完成了与《公民凯恩》的历史互文

 

在《公民凯恩》中,记者通过众人的说辞,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传奇大亨。

而在《曼克》中,影片则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一个编剧的不断闪回,辐射出他视角之下林林总总的众人。

 

因此,可以说《曼克》不只是对《公民凯恩》的简单致敬。

更是对它的解构与重组。

另一方面,影片实际上书写了一个“以卵击石”的故事——

一位堂吉诃德式的编剧,与好莱坞大制片厂之间的对抗。

 

围绕这组对抗,影片揭示出了当时业内的种种丑态。

比如,米高梅的创始人梅耶为了给员工降薪,而化身“演员”。

在众人面前惺惺作态,打出“感情牌”。

 

再比如,为了攻讦竞选对手,梅耶专门招人拍摄虚假影片进行抹黑。

 

最后,则更是导致广告导演心生愧疚,而自杀身亡。

于是,看破一切的曼克,终于在结尾处向一众上流社会的大佬们大肆抨击与嘲讽。

 

可现实却是残酷的。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发声与反抗,并不足以影响整个时代。

片中关于《公民凯恩》剧本署名权的争论,也一直延续至今。

影片最后的字幕,如此写道——

曼克11年后死于酒精中毒并发症,他再也没有和奥森·威尔斯合作过,也不曾再写过原创剧本。他再也没有争取过剧本署名权。

 

他曾向一位友人倾诉,我好像越来越像一只老鼠,被困在自己亲手打造的牢笼中,只要这个牢笼看起来有一丁点可以让我逃脱的缺口,我就会时时修缮它。

 

然而,如果从跳出电影之外的视角来看。

大卫·芬奇拍摄《曼克》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然流露出他强烈的作者表达。

他有意回望这段历史,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逆流而上的故事,来映照当下的现实。

 

或许他无法改变什么,但却肯定会让某些人心中有所触动,并真正开始思考——

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应当铭记什么,和坚守什么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今年最期待的大师之作,居然砸了?[28P]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