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看BB姬beebeej.com
上班摸鱼吹水好快活

[影探]4万人打出9.7,这部神作,只有中国有资格拍!纪录片!

真难得!终于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口碑“爆”了。

片名起得很大,叫《中国》。

这是第一部以“中国”命名的国产片。

历经5年的打磨,一经上线,收视率就碾压了黄金档所有国产剧。

#中国纪录片里的神仙文案##当纪录片拍出电影质感# #汪涵狂野波波头# ,一夜之间,蹭蹭上了3个热搜。

“画面太美太震撼”“这才是真正的神仙大片”…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看到如此耀眼的首播成绩,我抑制不住好奇,去瞅了瞅。

6集刷完,我的直观感受就是——

美!

每一个镜头美轮美奂,随便一截就可以拿来当壁纸。

它继承了古代山水画的美学风格,用光影和画面营造出古代中国的人文与自然。

镜头之中,青山叠翠,茂林修竹,曲径通幽。

现代的你我,不禁地想穿越时空,与孔子一起过着静谧的世外生活。

 

 

秦始皇的梦,是他与沧海的博弈。

海浪翻腾的大海,是喜怒无常的内心,是风雨飘摇的帝国,更是他身处权力最顶端的自危与不安。


 

豆瓣评分8.6,《中国》创造了今年国产纪录片的最高分。
张艺谋、陈凯歌、曹保平等导演纷纷为它点赞。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美学的胜利。

可是,它还留有一些遗憾。

台词虽辞藻华丽、文辞优美,但解说风格有些跳戏。

慢镜头、空镜头有点多,不适宜慢镜头的地方,还是大篇幅地使用。

孔子在城墙根哭泣的这场戏,节奏过于缓慢。

以至于让我跳戏,他不在鲁国,而是在耶路撒冷的哭墙。

 

你可能会说,我的评价过于苛刻、鸡蛋里挑骨头。

神作的标准是什么?国产纪录片的天花板又是谁?

《河西走廊》

Hexi Corridor

 

《河西走廊》首播于2015年。

上线一周,播放量就突破了2000万。

放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它的人气可以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媲美。

5年时间过去了。

豆瓣9.7、B站9.9的高分,追赶了《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等BBC神作,创造出国产纪录片的最高分。

 

豆瓣评分至今保持在9.7,其他国产纪录片无法超越

“确定了是我看过最牛逼的央视纪录片!!已经震撼感动得五体投地!”

“激情澎湃、热泪盈眶,这是最好的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

观众对它的评价依旧很夸张。

 

豆瓣用户的热门评价

在豆瓣热门短评区,位居第一的正是导演本人。

他给自己打了80分。

80分是优秀,表明导演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另外的20分是不自满,表明仍有进步的空间。

上映之初,导演就曾希望,“《河西走廊》可以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模板。”

如今来看,它不仅是国产纪录片的新模板,更是国产纪录片的天花板。

 

导演本人的自我评价

>>>>汉武帝与背后的男人

汉武帝登基之初,匈奴不遵礼法、肆意侵犯边境。

纵使大汉屈辱和亲、进贡物资,也抵挡不了骚扰。

为此,汉武帝心生一计:联手西域的月氏国,共同对抗匈奴。

此时,月氏国因势力衰落,遭到匈奴的入侵,丢掉了河西走廊地区。

更屈辱的是,月氏国的国王不仅被杀,而且头骨被做成酒器,供匈奴单于饮酒使用。

无力复仇的月氏国,最终西撤,逃到了无人知晓之地。

 

月氏后来分为了大月氏、小月氏

为了寻找月氏国的下落,完成对抗匈奴的宏伟大业,汉武帝离不开两个男人的协助。

一个是,西域使者张骞。

他从汉武帝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踏上寻找月氏国的征程。

那一年,他们都很年轻。

刘彻19岁,张骞27岁。

 

作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早已经被匈奴占领,四处充满着危险。

张骞一走入河西走廊腹地,就被匈奴当场俘获。
《史记》记载,“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单于没有杀掉这个汉人,而是扣留了十多年,企图从他的口里套出大汉的秘密。

 

在被俘监视的日子里,张骞娶了一位匈奴女子。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爱情,但我相信,这段爱情给了张骞坚持活下去的勇气和不灭的雄心。

他偶尔眺望东方,望向长安的方向。

 

公元前126年,历经被俘、逃走、被俘的张骞,完成了汉武帝的使命,回到了长安城。

那一刻,他匍匐在地,声泪俱下,长跪不起。

 

另一个是,抗匈名将霍去病。

在等待张骞归来的时间里,汉武帝放弃了防御战略,选择主动反击匈奴。

即便没有月氏国的协助,他也要拼命反击,不再畏畏缩缩。

 

公元前122年,年少轻狂的霍去病第一次征讨匈奴。

800轻骑兵快速突袭,斩杀了包括匈奴单于祖父在内的2000多人。

时隔一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两次发动对抗匈奴的河西战役。

霍去病带兵跨越黄河、贺兰山,穿越大漠,深入匈奴后方。
在没有公孙敖部队的支援下,他孤军深入,剿袭了匈奴部队。

这一战,成功地将河西走廊纳入大汉版图。

 

汉武帝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张骞的西域之行,如同“凿空”,让大汉打开了视野,放眼于世界。

而霍去病出征匈奴,则有“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的作用。

不仅实现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抱负,也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物表现了西域与大汉的经贸交流

>>>>河西走廊,佛光闪耀  

谈到河西走廊,就不得不说西北一隅的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最初,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四方,途经鸣沙山。

夕阳西下,他突然发现山顶金光照耀,犹如万座金佛在跃动。

和尚激动不已,认定这里是佛教圣地,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金佛神迹越传越广,上自王公,下至平民,纷纷慕名而来,朝礼膜拜。

从西域荒漠而来的人,为了感谢佛祖的庇佑, 开石窟,供养几尊佛像。
平民开窟造像,希望在盛世年代风调雨顺,期盼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摆脱苦难、早升极乐。

大大小小官吏、世家大族、高德大僧也纷纷开窟造像,炫耀自己的实力、影响力。

日出日落,斧凿声声。

经过时间的无声雕刻,莫高窟逐渐成为了世界艺术的宝库,世界文化的遗产。

 

按照传统,莫高窟的工匠无法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作品里。

一个个工匠变成了幕后无名之人,直至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工匠之中,一定隐藏着画工精湛的艺术大家。

例如,编号220的石窟壁画就是一副色彩绮丽、线条清秀的初唐壁画。

从画风来看,它的《汉族帝王听法图》跟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惊奇地神似。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与莫高窟的《汉族帝王听法图》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霎那,转身千年。

编号220石窟的画工如此出神入化,它到底出自谁人之手呢?

后人永远无法找到一个答案。

这个谜底,只有壁画、时间知晓了。

 

制作一部历史纪录片,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

例如,历史人物无法死而复生、大部分遗迹无法再现原貌,史书记载的真实度无从考证。

为了不把纪录片拍成专家访谈、踩点古迹打卡,《河西走廊》采用了情景表演、重新演绎的艺术处理方式。

在剧本创作之前,由敦煌学专家组成的团队,耗时1年,编撰了43万字的参考资料。

根据这些史学资料,制作团队再进行剧本创作、电影化拍摄。

 
 

除了扎实的剧本,《河西走廊》请来了BBC纪录片《美丽中国》的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

驼铃声声、连绵不绝的商队,黄沙漫漫、广袤无边的大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汉匈战争…

它为我们呈现了广阔壮美、野性的西部风情。

 

 

精美的画面再配上希腊音乐家雅尼创作的主题音乐,真叫一绝。
时而苍凉悲壮,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大气磅礴。

它让我们瞬间穿越时空,跟着丝绸之路的商队行走在飞沙走砾的戈壁滩。

需要一提的是,配乐里的主乐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亚美尼亚乐器都都克笛。

它的音乐柔和、悠扬,散发着神秘的西域色彩。

[url][/url]

点击听音乐
打开试听,耳朵立马怀孕

其实,只要下苦功、脚踏实地,我们也可以拍出同等水平的纪录片。

譬如,《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可以成为国产纪录片的天花板。

以它为标准,用一份热忱之心,就不信拍不出一部佳作。

在油管,我注意到这样一句话:

“希望中国的纪录片永远像《河西走廊》一样。这样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学术就有了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像美国英国中产孩子沐浴在bbc和discovery纪录片中一样享受着中国的纪录片。”

我怀揣着希望,期盼中国纪录片争一口气!

(B站、腾讯视频都可以看)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B姬 » [影探]4万人打出9.7,这部神作,只有中国有资格拍!纪录片!
分享到: 更多 (0)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BB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